金瑞鼎盛
岁月搓磨,
磨不去少年远行的足迹。
从岭南蝉鸣的夏夜
到北美飘雪的冬晨,
从青苔斑驳的祠堂门槛
到太平洋彼岸的橡木讲堂,
这跨越山海的路途,
蜿蜒在历史的风烟里,
那串足迹早已化成无形的丝线,
一头系着香山故里的窗棂,
一头牵着耶鲁图书馆的卷轴。
南屏镇西大街三巷1号,
朴素的院门,典型的岭南民居院落,
便是“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的故居所在。
当年这里叫“辅仁巷”,
是容闳出国后回到家乡起的名字,
大约也饱含了“辅仁”的寄托。
▲钟凡/手绘
院落不大,夯土墙斑驳,
几株果树长得极好,
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那个聪慧的孩童,
想必也曾在这树下嬉戏,
而后穿过这扇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故居建于清代中期,
斑驳的老墙尽显岁月沧桑,
据容闳的曾孙容梓灿回忆,
容闳故居原由两前廊、天井、
大厅、东西边两长屋、后斗(厨房)
七个部分组成,
现在通过对起居室、卧室、厨房、
餐厅等处的场景还原,
构筑起了容闳当年的生活场景。
金瑞鼎盛
卧室里的一个“爷爷柜”,
是容闳侄子容尚谦生前用过的柜子,
至今约有百余年的历史,
2018年,这个大柜
由容尚谦孙女容小琪和曾外孙女陆燕萌
从上海捐赠到了珠海。
触摸院中残墙,回首旧日时光,
在容闳博物馆中,
久远的故事一一浮现。
画中人时而伏案苦读,
时而与外国人恳谈,
时而立于甲板,
眺望渐远的故土海岸……
画面连贯起来,
便是容闳完整的人生轨迹。
翻看容闳的履历,先行者精神长存。
1847年,19岁的容闳赴美国求学,
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学习,
并于1854年完成学业,
是中国近代最早留美的大学毕业生。
学成归国后,
容闳辗转于美国驻广州代理处、
香港高等审判厅、
上海海关翻译处等任职。
他积极投身洋务运动,
参与创建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并捐资创建我国第一所“侨校”
——甄贤社学,
旨在甄拔贤能、培育人才,
后改名为甄贤学校,
也就是现在的容闳博物馆。
踏入容闳博物馆的大门,
朗朗书声犹在耳畔。
无论是书中镌刻下的历史,
还是眼前触手可及的青砖瓦舍,
这座古建筑散发出悠远的韵味,
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遥远的19世纪。
作为第一位
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人,
容闳倡导并主持了晚清幼童留美计划,
十八载春秋的奔走,
促成120名
晚清官派中国幼童赴美留学,
开中国留学之先河,
其中50多人进入哈佛、耶鲁、
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深造。
容闳将希望的种子撒向远方,
收获时节,满园芬芳。
他们中,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有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有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有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蔡绍基……这批杰出青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这背后,便是终其一生、百折不挠地致力于谋求中国复兴与强大的容闳,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振兴中华。
在容闳晚年所著《西学东渐记》中,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独白:“更念中国国民,身受无限痛苦,无限压制……予无时不耿耿于怀……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
当然,不止在南屏,
近年来,珠海一直致力于挖掘
留学文化的历史根脉与现代价值,
将其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开放优势,
位于唐家湾镇的珠海留学文化馆,
也系统性、完整性地介绍了
我国的留学事业发展历史、留学名人
及其突出贡献等内容,
通过立体丰富的文化表达,
多元化的城市叙事,
成为中外人士了解珠海的一扇窗口,
也将“留学基因”转化为
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内生动能。
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容闳故里,透过照片、日记、书信、奏章……串联起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历史的长河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淌过每个人的心河。
注:目前容闳故居遗址正在修缮中,暂不对外开放,以上部分为资料图。
容闳博物馆对外开放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点-17点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东大街一巷2号
文/珠海发布 张映竹
手绘/珠海发布 钟凡图/珠海发布 陈佳哲编辑/明敏责任编辑/蓝辉龙三审/陈惠贤
智慧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